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
[評論]尺寸與空間的交互作用:B-idea的馬格斯號與海盜(上)
(本篇文章引用的創作圖片屬於原作者B-idea所有,該創作的原始討論串請參見:《New trying to Space and perspective》,或請造訪B-idea的部落格。)
一、前言
樂高積木是一種可將無限創意轉化成真實的優良素材,即使是運用最基本的顆粒也能如Nathan Sawaya創造令人驚艷的藝術品,更何況樂高提供了更多其他類型的零件。然而現實中,不是每個人都能像Nathan Sawaya或Sean Kenney一樣能整天泡在樂高海裡,或是像Anthony Sava用樂高創作出夢幻王國Ikros的歷史傳奇;我們往往面臨零件不夠(買不到或是沒錢買),時間不夠的窘境,還是家裡太小玩不起盛大場面,心中的樂高大夢難以實現。難道「數大便是美」是用樂高玩大場景的唯一方式嗎?也許B-idea的這項創作能提供我們另一個思考方向。
在2009年四月,B-idea發表了以《New trying to Space and perspective》為標題,描繪出軍艦馬格斯號(Markus)擊敗海盜後揚長而去的海上場景。毫無疑問地,在優秀的堆砌基礎上,B-idea善用物件尺寸與空間配置在視覺上的差距,以透視法(perspective)擴大了場景的格局,使這件創作受到國內外同好的推崇與肯定(例1、例2)。然而,倘若只專注在幾張以透視法構成的畫面,我們恐怕會錯失這件創作在其他層面的可能性─多元化的創作層面正是B-idea這件創作的藝術主題之一。
本篇評論將由小到大,剖析組成B-idea這件創作的個別物件及其特質,再以不同層面與角度評論作品整體所表現的意境與美感,並提出一些個人對該創作的建議。
二、海軍與海盜對決於大海的舞台:
(1)海軍軍艦
軍艦馬格斯號(Markus)是一艘二桅風帆巡防艦,主要火力為兩舷雙層,上層12門、下層8門,加上艉艛(poop)1門,共計21門艦砲。艙面甲板配置上,以艉艛最高,艏艛(forecastle)次高於上層甲板。馬格斯之字源起於Μάρκος,是新約聖經中《馬可福音》的作者Mark the Evangelist,在德文及北歐語文(丹麥文、芬蘭文、挪威文、瑞典文)中亦拼作Markus。雖然馬格斯號是微縮尺寸而非一般人偶尺寸的作品,整體與細節卻不含糊。
馬格斯號的船體(hull)外觀可分為三個部分,包括舷牆(bulwark)、船艏(stem)、船艉(stern)。舷牆自船腹(bilge)至中甲板層(下層火砲區)為黑色,下層砲門板之間有棕色橫條;主甲板(main deck)的舷牆為白色,砲門板之間有黑色橫條,上下層砲門板皆為紅色,左舷(portside)上下兩層的砲管伸出狀態不同,暗示著下層艦砲已射擊,或上層艦砲已裝填預備射擊的狀態。船艏與艉艛官艙(cabin)以白色為主,飾以黃色與少量黑色,船艏不僅修飾出流線的外形,舷邊還掛上了沉穩的錨;船艉欄杆(taffrail)在舷側為黑色,後側為紅色山牆,裝設了兩座大尾燈,位於艉艛甲板(poop deck)上的艦橋(bridge)不但設置操船的舵輪(steering wheel),還架設了一具望遠鏡,B-idea使用1x1的30度斜邊零件巧妙區別了艦長與一般官兵的差異。主甲板的地板為代表木板的棕色,上有身穿紅衣的海軍官兵及被俘虜的綠衣海盜;兩道深灰色的階梯連繫艉艛與主甲板。船體後方的黑色舵板(rudder)大小比例適中,感覺船艦的操控性很靈巧,白色的飾邊讓舵板與船體有所區別,然而船體水線(waterline)下的後半部並未與舵板相連,兩者間留下很大的空隙,難免讓熟悉船隻結構的同好感到錯愕。整體而言,以黑色作為穩固的基底,白色代表正義,棕色與黑色的水平線顯示紀律,艉艛官艙其黃色與圓弧裝飾昭顯了皇家的尊榮,船艉紅色山牆象徵熱情如火,而砲門板的紅色則帶有警告與威嚇的意圖;左舷開啟、右舷(starboard)關閉的砲門板不僅暗示著敵人位於哪個方向,也展現出戰爭與和平的氣氛張力。
雖然是微縮尺寸,馬格斯號的內裝卻毫不含糊,B-idea設計了可開啟的艙面,讓我們能欣賞官艙內部與中甲板層的陳設。作為艦長專用的房間,官艙內有床鋪、圓桌、書桌、檯燈、櫃子,牆上懸掛大海圖與配劍,設備相當齊全,而且設置了一門船艉艦砲,妥善利用了船隻的有限空間。掀開上層甲板,我們可以看到低矮的中甲板層,每隔一段距離還有一道拱型門柱支撐上層甲板的重量,我們甚至可以看見主桅向下延伸的根基,這些內部構造的呈現,都代表了B-idea在創作時下了考據的工夫。若再移除艉艛艦砲與官艙地板,我們還可看見官艙底下有一個儲藏室。這些隱藏在外觀底下的細節,讓作品的觀賞價值內外兼備。
我們回到帆船的動力來源:帆纜與桅杆(rigging)。B-idea使用大量的Technic零件架構出桅杆(mast)與帆衍(yard),並以套筒強化了桅杆下部的穩固感,前桅中部配置了一座吊臂,吊起了以網袋包裹的貨物,兩桅桅頂升起了耀眼的旗幟。連接舷邊、瞭望台至桅頂的繩梯是以樂高的網繩剪裁而成,效果令人驚艷。由前桅瞭望台連向主桅頂的帆纜雖以兩條string with end studs連接,B-idea卻在連接點加上一顆棕色的圓形板,且在兩旁的瞭望台上各安排了一名海軍官兵,就成為了一段海盜船長的猴子跳到馬格斯號上撒野的小插曲。馬格斯號的帆面包括艏帆(jib)3張、前桅頂帆(fore-royal)、前帆(foresail)、主桅頂帆(main royal)、主帆(main sail)、後縱帆(spanker),除了在前桅頂帆上繪有代表馬格斯號陣營的徽章外,帆面都是大白色,乾淨俐落。
馬格斯號本身還配屬了兩艘小艇,一白一紅,艇艉也細心裝設了舵。這兩艘小艇不僅可放置人員於其中,還可吊掛在艉艛外側,或是安置於上層甲板。
雖然海軍軍艦馬格斯號只是整體創作的一個物件,但它所表現的整體外觀與堆砌技巧足以讓作者B-idea的創作能力受到肯定,這艘軍艦也可以單獨作為一件創作來看待。以下我有一些對於馬格斯號的建議,以供B-idea與同好們參考:
(1)可在船艏即兩條1x4平滑板處增設船艏像(figurehead),使船艏更加豐富。
(2)頂帆徽章與主桅頂的旗幟:頂帆的徽章是一個變形的類馬爾它德國鐵十字(das Eiserne Kreuz),中間加上一個代表法國的鳶尾花紋飾(la fleur de lys)。我曾請教過B-idea這項特徵,他說因為擔心德國鐵十字會讓人聯想到納粹,所以將徽章作了一些變化。若想以鐵十字代表德軍,其實不用過於擔心,因為鐵十字是德國傳統的軍事象徵,至今仍被德國聯邦國防軍所採用,代表納粹的則是「帶鉤十字」(Hakenkreuz)。主桅頂有一面長寬比3:2的旗幟,由紅黃黑直條所構成,對照船艉艦砲下方的黑紅黃白四色,可以發現馬格斯號可能是艘德國軍艦的暗示,因為黑紅黃白四色是代表德意志的顏色。很可惜的是,構成德國國旗的皆是橫條,無論是德意志帝國的黑白紅或是德國聯邦的黑紅黃。巧合的是,比利時王國的國旗是黑黃紅直條,剛好與馬格斯號的旗幟相反。如果同好在創作上有暗示國籍陣營的考量,可能要考慮到表現的方式與細節。
(3)外艏帆(outer jib),也就是馬格斯號的第二面艏帆,其支索上端應連接至前帆衍的位置(同第三張艏帆),而非同艏三角帆(flying jib,第一面艏帆)般連接至前桅頂,看起來才比較不突兀。
(4)左舷上層官艙砲門板可嘗試修改成開啟的狀態,通常多一門砲會多一些擊敗敵艦的機會。此外,左舷下層砲門板可嘗試以平滑板改成無顆粒,雖然這樣可能會改變船體的結構。
(5)將船體水線下的後半部繼續向後延伸,強化與舵板的連接界面。若有餘力,可以製作一個類似10021 U.S.S. Constellation的展示架,作為馬格斯號獨立展示時的配件。
(6)後縱帆的下衍(boom)長度可延伸至船艉欄杆外,使後縱帆向後方有傾斜度,而非原本的幾乎垂直於水平面,這樣作一來增加後縱帆的受風面,二來也可使馬格斯號的整體體線條有向後收攏,形成全流線型的視覺效果。
(未完待續)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這次真的很高興作品被肯定,
回覆刪除也很高興能得到一些這麼棒建議,謝謝大家了~